2023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当天,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奖——普利兹克奖的获奖人也被揭晓。时间与事件的关联,让一位女性建筑师无法不被想起。
2004年,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获得普利兹克奖。扎哈保持的记录让该奖项一直受到争议:自1979年至今,52位获奖者中仅有6位女性获奖者,她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也是唯一独立获得该奖的女性建筑设计师[1]。随着2023年获奖者的揭晓,这一记录没有改变。
***普利兹克奖的六位女性获奖者是:扎哈·哈迪德(2004)、妹岛和世(2010,共同获奖)、卡莫·皮格姆(2017,共同获奖)、伊凡娜·法瑞尔与谢利·麦克纳马拉(2020,共同获奖)、安妮·拉卡顿(2021,共同获奖)。
“纸上设计师”与“建筑界的女魔头”
扎哈获得普利兹克奖时54岁,是第一位女性获奖者,也是该奖的最年轻的获奖者。误解就此产生,有记者甚至在采访时问:“你是一个幸运儿,对吗?”扎哈回答说:“不!我花数倍于他人的力气,我没有一天放过自己。”
扎哈
© Zaha Hadid Architects
扎哈1950年出生于伊巴格达的富裕家庭,11岁时她就立志成为建筑设计师,开明的父母支持她接受教育并坚持梦想。22岁之前扎哈没有接受建筑学的教育,而是在黎巴嫩贝鲁特攻读数学专业。
定居英国后,扎哈才转入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27岁硕士毕业,在导师的建筑事务所非常短期的学习兼工作后,扎哈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并再无其他事务所的工作经历。43岁,扎哈拿到第一个可落地建成的项目。
她终身未婚、没有家庭、没有孩子。
与同行在一起的扎哈,图中唯一的女性
©Robin Holland
扎哈出了名地令人畏惧,她因对待同事的态度被批评,业界称她为“建筑界的女魔头”。对这个火爆脾气与才华成正比的弟子,库哈斯(Rem Koolhaas)评价道:“她是一颗运行在自我轨道上的行星”。扎哈对人对事总是一针见血,有时甚至被指过于残酷。
世事难料,回望过去,她的态度居然令人庆幸,因为在那不可预测的猝然离世前,扎哈真的没有浪费什么时间。扎哈有著名的言论:
“如果我是男人,
他们还会说我狂妄自大吗?”
“上帝的曲线”
对于扎哈设计的描述,最关键的词汇是“曲线”;“曲线”的形成,则是扎哈职业道路的轨迹。
20世纪初,至上主义的创始人马列维奇开创了实验性的建筑模型,被称为Arkhitektons。学生时期的扎哈深受影响,她从马列维奇抽象而又具有开创性的作品中捕捉到失重感,并将其运用在建筑设计之中,由此诞生了毕业作品“泰晤士河上的14层酒店的概念设计”(Malevich’s Tektonik),和使其在业内初露锋芒的“香港山顶俱乐部”(The Peak Leisure Club)。
198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解构主义建筑”建筑展览,标志着“解构主义建筑”的诞生。解构主义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发起的哲学运动。解构主义建筑师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何为建筑学上的“解构”。
对于扎哈,从绘画到建筑设计,把原本事物打破重组成为建筑就是对它们的解构。尽管长达十年时间设计都停留在图纸,尽管众多设计没能得以建造,作为“解构主义建筑大师”,扎哈对学术界的贡献是巨大的。
Malevich’s Tektonik,
©Zaha Hadid Foundation
Paintings of the Peak Leisure Club,
©Zaha Hadid Foundation
1993年,扎哈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建造落成的项目——维特拉公司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这是一座“很小”的建筑,彼时扎哈的设计赋予它“凝固的运动”般的紧张感,建筑外形锋利尖锐、充满张力。
Photography of the Vitra Fire Siarion
©Christian Richter
Model Photography of the Cardiff Bay Opera House
© Zaha Hadid Architects
紧随其后,1994年的英国威尔士卡迪夫歌剧院项目(Cardiff Bay Opera House)让扎哈被推到职业生涯的谷底。扎哈在采访中提到:
“我面临的一些最大困难不是由我的工作造成的,而是由于我作为一个女人、一个阿拉伯人,或者实际上是一个‘阿拉伯女人’的存在。”
“(我所面临的)无知和不公正,或大或小,或公然或微妙,或蓄意——更糟的情况是——或偶然,甚至或不为肇事者所意识到。”
扎哈和她的团队陷入不被业界认可的困境,工作室甚至无法开出薪水。然而扎哈在回忆这段时期时说:“我最享受的就是最艰难的时刻”。
团队开始不停地参加设计竞标,在得到新的机会之前,工作室已经有了上百次的设计经验。
1999年,扎哈为罗马设计了一座当代博物馆——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简称MAXXI)。对美挑剔至极的意大利人接纳了她,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则为MAXXI颁发斯特林奖。
Photos of the MZXXI
©Iwan Baan
这时的扎哈也逐渐从早期对马列维奇和他那棱角分明的构造形式的迷恋,转向了平滑的曲线形式。扎哈开始追求平衡的美感,并且认为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得到,她说:
“我觉得美学中重要的
不是对称,而是动感。”
扎哈与中国
千禧年,扎哈迎来了属于她的时代。
如同弹簧受到压抑后的反弹力,扎哈的作品在数量和风格上都迎来了爆发。她的设计不断在世界各地被建设,成为一个个地标。
扎哈早在80年代就曾到访中国,并被幻境般的中式园林吸引,她认为古老中国的园林布局与她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同时,扎哈认为迅速发展中的中国是“一张惊人的亟待创作的白纸”。
至今,扎哈团队在中国开展的项目超过一百个,包括第一个中国项目广州歌剧院、扎哈的遗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及令人赞叹的澳门新濠天地摩珀斯酒店。
the Guangzhou Opera House
©Iwan Baan(上)
©Virgile Simon Bertrand(下)
the Beijing Dax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Hufton+Crow
the Morpheus Hotel and Resort at City of Dreams
©Ivan Dupont(上)
©Virgile Simon Betrand(下)
(未完待续......)
她·世界
女性世博之迹
策展人:秦亚
展览时间:2023年3月8日-5月21日
展览地点:世博馆1号临展厅
展览票价: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