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知更鸟公益发展中心、上海世博会博物馆、ArtsAccess/融艺和上海立达学院四方协力合作,邀请20名脊髓伤残伙伴于2023年3月31日下午走入世博会博物馆,体验残健融合的多感官文化之旅,为上海城市的无障碍文化环境建设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共同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文化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神。
满城樱花的春日午后,脊髓伤残伙伴一行依靠自己酷炫的电动轮椅车头各自从家里出发,乘坐地铁13号线抵达世博会博物馆站,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进入世博会博物馆参观“寰宇舞台”和“进步之路”等常设展览,了解世博会的历史和发展历程。世博会博物馆采用声光电等各种高科技和互动方式将自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以来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最初历届世博会的微缩模型,还可以通过4D影像的方式聆听来自世博会的声音和看到170年前的影像,配合馆方宣教专员和“小白菜”志愿者们专业详尽的讲解,带给观众精彩绝伦又富有启发的参观体验。
随后,世博馆为脊髓伤残伙伴们有带来了一场名为《中国传统色》的讲座,以欣赏中国五大传统色系出发,分享与其相关的世博藏品故事,让大家在饱览世博文化的基础上,更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外文化历史的熏陶中进行交流分享。
此类活动的有效开展与世博会博物馆先进的无障碍服务理念密不可分。早在新馆建设期,世博馆就尝试利用BIM技术优化物理空间,并在2019年推出了一款应用于全展区的智能无障碍导览小程序。其中专门为视障人士定制了“视觉辅助导览模式”可一键切换无障碍导览,并且增加洗手间等服务设施导航,以适用于视障者及视力不佳的游客使用。并对解说词内容进行“口述影像”方式重构,将展品“绘声绘色”的表现出来,协助克服视障人士在参观过程中出现的影像障碍,丰富参观体验的同时让游览更为轻松。除了配备常态化的信息无障碍导览小程序和定期走进特殊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外,世博会博物馆还延续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受欢迎的盖章服务,每月馆方都会推出几款精心设计的印章供游客盖章留念,中老年收藏者特别喜欢这项服务,其中更不乏使用电动轮椅的游客。
在参观服务方面,活动当天轮椅伙伴一行约30人提前进行团队预约,和其他参观团队一样,使用团队绿色通道进出,体验了快捷的通行便利。世博会博物馆为大家提供蓝牙耳麦,以保证每位参观者都可以在展厅内清楚地听到讲解员生动的导览。大家还亲身体验了世博馆特有的“小白菜”志愿服务,使用了定制加宽的无障碍电梯和无障碍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这不仅是博物馆文化以更主动的方式走进特殊群体的一次尝试,更是践行公共文化服务平权,响应国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号召。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据悉,我国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大约为60/100万人左右,且成逐年上升趋势,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多见于脊柱有先天性缺陷的人群、高空工作者、运动员、高危职业、老年人等易受伤的群体以及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重物撞击腰部等引发的脊柱骨折或骨折脱位。活动主办方上海徐汇知更鸟公益发展中心是由残疾人自己组织与创办的民非组织,致力于为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老年人提供公益服务和组织各类活动。
创办人黄宇自2002年起就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希望通过组织此次脊髓伤残伙伴参观博物馆活动,鼓励大家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共享美好的文化生活,同时让这些重度残障人士从被服务者,用体验反馈的方式,转型为社会无障碍建设的参与者。据悉,参观者会在此次活动结束后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城市公共交通、文博场馆的无障碍建设的点评和建议,提交相关部门供其做无障碍设施服务提升参考。
活动组织方ArtsAccess融艺建立于上海,致力于推动本地文化艺术机构的无障碍环境与服务建设,此前已经成功和本地美术馆合作推出专门针对视障者和认知症人士的艺术导览和公共教育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为了成功落地此次脊髓伤残友的博物馆参观执行,团队工作人员提前去附近地铁站和场馆进行踩点,实地了解相关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情况,与合作伙伴一起携手为参观者打造文化内容丰富、便利舒适的多感官文化之旅
在卜智城老师的带领下,上海立达学院学生志愿者团队多年来一直支持无障碍文化的相关志愿者活动,此次的志愿者张欣怡、周子悦、陈西巡和王鑫淼为活动全程提供摄影摄像和文字宣传支持活动。同学们很开心可以和脊髓伤残友轮椅伙伴们一起游览世博会博物馆,获得了独特的观展体验,得以和大家就感兴趣的相关话题和日常生活进行交流,打破了此前心目中固有的对于轮椅使用者的印象,也对上海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有了深入的了解,均表示会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介绍此类无障碍文化活动,化身社会无障碍推广大使,助力上海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责编: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