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博物馆携手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精心准备了一场融汇中西的美学盛宴—《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展览于4月30日在世博会博物馆1号临展厅开展,展出的展品包括136件/套广珐琅,持续至7月21日。
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致辞
世博会博物馆长刘文涛在致辞中说到,世博馆本身具有促进国际交流的使命,可以说是基因决定,中西融合一直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办展方向,此次有幸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作,以广珐琅这一特殊载体,继续将文化交流的概念做深入研究和展示,加深观众对文化交流多样性的理解。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第五任馆长
并兼任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姚进庄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第五任馆长姚进庄提到,上海和香港都是中国对外的窗口,中西融合的展览在此展出有重要意义,此外,世博会博物馆的展陈设计非常好的凸显了广珐琅器物的美。
内容策划人洪丽娜导赏
沪港合作,共绘艺术融合新篇章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第五任馆长
并兼任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姚进庄接受采访
同样作为文化大都市,上海的现代文化充满活力,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使之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香港在文化保存和传播方面有着显著成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的广珐琅藏品,便是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代表。此次特展显示了沪港两地场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共同努力。上海与香港在文化资源上的共享,能够为两地的文化交流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见微知著,再叙“融汇中西”
展览不仅再次从融汇中西的理念出发,而且深入解读了中西文化在艺术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期待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融。
作为17世纪晚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艺术形式,广珐琅在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融汇中西的过程,再现了当时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
从“交往”到“交融”,再到“交流”的叙事结构不仅呈现了文化交融的过程,也反映了文化影响力的双向流动。这种双向交流的历史轨迹,为理解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视角。
源自西方的“洋瓷”,融合中国工艺重新创造后,又被西方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华彩”。同一种器物,两种不同的称呼,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与对话,印证了“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
精粹呈现,深入探究珐琅工艺与文化内涵
作为两种文明交融的产物,广珐琅以精湛的工艺、细腻清澈的色泽和质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以康雍乾为代表的清代广东产的铜胎画珐琅。广珐琅包含有画珐琅、透明珐琅、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等多个工艺种类。目前仅画珐琅得以流传下来,其余皆已失传。
每一件珐琅器物都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展览深入探究器物表面的精细图案和装饰,从每一处细节和每一笔勾勒之中,讲述它们背后蕴含的丰富时代背景和故事,为我们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从宫廷到民间,从神话到传统,这些故事构成了一个多彩的世界,让我们得以一窥过去的文化风貌。
从珐琅器物表面的精细工艺与图案,到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时代背景与故事,观众在这一“小而美”、“小而深”的展览中,得以探索中西交流的历史痕迹,同时沉浸于展品所传递的宫廷生活、民间生活、神话传说与传统习俗的多彩世界。
艺韵生辉,打造融入生活的美展
在满足文化与审美双重需求的基础上,本次展览还为每个单元设计了不同的主题色彩,展品融入在特定的色彩背景中,形成一幅幅愉悦感观、触及心灵的唯美画面。在兼具层次感与通透性的古典园林风的展陈路线中,无论是捕捉人物的风采,还是留念特定的场景,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对美好生活片段的珍贵记录。
通过这样的展览,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真切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每个人都能近距离感受并拥有这份源自生活的美学体验。
交往、交融、交流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交往”—来自西洋的“瓷器”。康熙开海后,广州发展成为清朝对外贸易中心,欧洲画珐琅技术由此进入中国,是为“交往”
广东烧制画珐琅的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本单元通过绘画作品和背景解说,带领观众回溯到康熙开海后的广州口岸,感受那个时代中西文化接触与交流的历史氛围。通过一系列绘制有形貌奇特、似中又西的西洋人物形象的展品,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文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在技艺层面的交流与融合。
第二单元“交融”—“洋瓷”上的中国画,西来之艺到达中国后,中西文明兼收并蓄形成广珐琅之独特面貌,是为“交融”。
重点展示广珐琅的发展及广彩的形成。一些广匠将西方的画珐琅工艺与中国画的精粹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铜胎上重现了花鸟、山水、人物等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坚硬的铜胎与中国画的细腻笔触和层次感,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尚。
透明珐琅的创新则是广州对珐琅工艺的重大贡献,尤其是硬透明珐琅的制作技艺,虽然现今已失传,但其曾经的辉煌仍让人赞叹。而广彩瓷器的诞生,则标志着广珐琅艺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扩散,它不仅借鉴了广珐琅的技术,更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三单元“交流”—来自中国的“华彩”,源于西方的画珐琅经过中国化改造后又返回西方市场,并进一步影响亚洲等地,是为“交流”。
入贡宫廷的广珐琅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端庄的风格,反映了皇家审美和工艺水平的高标准;外销至欧洲市场的广珐琅,设计融合了西方的使用习惯和中国的传统美学,成为18世纪“中国风”流行的重要载体,对欧洲的艺术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珐琅的制作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工匠和商家开始创建自有品牌,推动了广珐琅艺术的创新和传播,使其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布局和丰富的展品,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交融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一个双向互动、互相影响的过程。这种理解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和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开光西洋人物倭角杯
清康熙或清雍正
西洋人物是广珐琅最具创意和表现力的装饰图案。中西合璧的人物及构图方式同时出现在这件单把小方杯上。这种小杯通常在晚餐后端出待客,用来饮用浓缩咖啡等浓重口味的咖啡。
开光山水西洋人物图手炉
清乾隆
炉身两侧绘有欧洲港口贸易图,以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全景视角描绘城市景观。这类图像是1720年代德国迈森瓷器早期流行的装饰图案,后传至中国被瓷器和画珐琅器所仿绘。
云龙纹西洋妇孺图高足碗
清雍正或清乾隆早期
碗心绘有西洋妇孺图,碗外壁施胭脂红釉。胭脂红色的起源可追溯至十六世纪的欧洲,但广珐琅的施彩方式采用了景德镇瓷器吹釉工艺,体现了欧洲色彩的东方诠释。仔细观察釉面,有无数细小颗粒均匀分布其上。
花鸟纹盘
清乾隆或清嘉庆
花鸟绘制最能体现匠人手艺高低。此件盘心绘山茶锦鸡图,枯叶描绘尤为传神。口沿处绘蜀葵、牡丹、菊花和洋花。盘底则以洋花为中心,外壁饰有牡丹、月季、蜀葵,以及天牛、蚂蚱和蝴蝶。
碧筒杯
清乾隆或清嘉庆
碧筒杯被文人尊为最雅酒具,其花茎内空,直通底部,以作吸水之用。碧筒杯多仿制荷叶形状,此杯变荷叶为牡丹,匠心独具。苏轼有诗云:“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
透明珐琅冰梅纹罐
清乾隆
广匠尤为擅长制作透明珐琅。这只小罐同时采用透明珐琅与画珐琅两种工艺,可见广匠技艺之高。此罐制作时先在罐身上錾刻波浪纹,再覆盖绿色透明珐琅,烧成后绘制冰梅纹等纹饰。
折枝花卉蔬果纹提梁壶连兽足炉
清乾隆
为适应欧洲市场需求,外销广珐琅在器型上借鉴了十八世纪欧洲广泛流行的银器制品,这件提梁壶的造型即仿自英国银壶。1710年前后,银壶已成为欧洲日常饮茶的标配。
三螭托莲式烛台
清乾隆
十八世纪的欧洲,为配合餐饮习惯的改变,客厅布置日益讲究。蜡烛在当时是昂贵的室内照明器具。此件烛台大致呈三角锥形,三条螭龙托着宝珠,珠上插一朵莲花,用以承托蜡烛。
缠枝西番莲纹甜瓜式盒
清乾隆或清嘉庆
此盒形似甜瓜,这种器形据推测源自日本。十七世纪时,欧洲大量进口日本漆器。这件甜瓜式盒的原型很可能是荷兰商人运至广东的某件日本漆器,广匠仿制成画珐琅器后再销往印度。
龙纹盘
清乾隆或清嘉庆
此盘为龙纹盘,正面绘戏珠龙,盘沿在西番莲之间点缀“暗八仙”。八仙所持法器从人物分离出来即为暗八仙纹。八仙及暗八仙纹皆为平安吉庆、福乐长寿的吉祥纹样。
开光花蝶纹盘
清雍正
锦纹是早期广珐琅的常用纹饰,其纹样是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织锦纹路的直接摹绘。此盘由外至内分别绘有绿色八方锦纹、粉色四方锦纹、蓝色锁子纹。这些纹样形态各异,都属于锦纹。
锦地开光山水图火锅
清乾隆或清嘉庆
火锅四面开光内绘有山水、屋舍、童子、农夫等生活场景,妙趣横生。开光外装饰卍字纹、工字纹、如意云头纹、夔凤纹、拐子龙纹、缠枝西番莲纹、蝙蝠纹等各式纹样,富丽纷繁。
“万寿无疆”折枝花纹盘
清乾隆
此盘当为乾隆万寿节定制。万寿节最早源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宴请百官于花萼楼,始称千秋节。清代皇帝寿辰称万寿节,与元旦、冬至并列清宫三大节日。
摄影:Marylinda、徐景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