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
没有一个人能逃过火锅的诱惑!
“咕咚、咕咚”
古人们独创的“古董羹”
也是因此得名
古董羹到火锅
宋代宴会
《岁时广记》引《东京梦华录》记“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宋代的“暖炉”更像是砂锅,辽代的吃法才与现在的涮锅更接近。
辽代壁画
但到元朝,人们才形成将肉切薄后再涮的意识。“涮羊肉”也在此时流传开来,在清代“野意火锅”更是成为宫廷冬令佳肴.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而到了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使用1550个火锅来承办筵席。”
营造司器皿库嘉庆元年
千叟宴应用桌张清册
清代宫廷筵宴规模最大的当属千叟宴。乾隆五十年正月,乾清官举行千叟宴的主菜就是火锅。《养吉斋丛录》记载“宴席以品级班列,凡八百筵,与宴者三千人”。
《都门竹枝词》记载“锡暖锅儿三百三,高汤添满好加餐。馆中叫个描金盒,不比人家请客难。”
清代留下的火锅,不仅数量众多,且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
锦地开光山水图火锅
Hot Pot with Landscapes in Framed Panels on Brocade Backgrounds
清乾隆或清嘉庆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庄贵仑先生惠赠
正在世博会博物馆展出的“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中展出的“锦地开光山水图火锅”,就是一款清朝火锅。该展品四面开光,内绘山水、房屋、渔船、小桥以及船夫、蹒跚过桥的老人、坐谈或相携出行的旅人、扫地童子、荷锄农夫等,展现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妙趣横生。
开光外装饰卍字锦纹,上下分别为夔凤、西番莲纹、蝙蝠纹。
火锅盖上作八曲开光,内绘八宝以及如意、戟磬、团扇、蝙蝠,盖中心饰蓝色工字纹、黑色如意云头纹,盖边缘开光外分别为卍字锦纹、工字纹、拐子龙纹。
图源:故宫博物院
广珐琅火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及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均有收藏,推测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火锅器皿
“野意火锅”当然要搭配“野意家伙”。火锅盘、碟、果盒、火碗、攒盒、方盘、无一不体现着他们对火锅的喜爱。
花卉蝴蝶寿石纹攒盘
清乾隆
怀海堂藏
折枝花八宝纹攒盘
清乾隆或清嘉庆
怀海堂藏
火锅锅底
羊蝎子火锅、毛肚火锅,酸汤鱼火锅、猪肚鸡火锅,椰子鸡火锅、潮汕牛肉火锅......东南西北各成一派,清宫里又会选什么锅底呢?
据记载,清宫火锅尤其喜爱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出产的各种野味,如野鸡、野猪、狍子、鹿以及各种菌类等,这也是延续了满族先民早年在东北地区以渔猎为生的饮食习惯。
《宫女谈往录》记载“从十月十五起每顿饭添锅子,有什锦锅、涮羊肉,东北的习惯爱将酸菜、血肠、白肉、白片鸡、切肚混在一起,我们吃这种锅子的时候多。也有时吃山鸡锅子,反正一年里我们有三个整月吃锅子。”
乌拉满族火锅
慈禧太后还独创了“菊花火锅”
这种火锅的主要原料为剔骨鲜鱼(或肉)片、原汁鸡(或肉)汤、鲜“雪球”,其中的秘方即鲜“雪球”,这是一种白菊花,花瓣短而密,非常洁净,宜食用。
古董羹“火”了,不仅吃法越来越丰富,秘制蘸料也越来越多样,但“火锅”的精美度,还是比不过清宫里的老古董们。
编辑:赵翊苓